需求相对不足与绝对不足的辨析及经济启示
日期:2025-07-14 17:07:45 / 人气:5

需求相对不足与供给侧改革
当判断为需求相对不足,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时,问题核心不在需求侧的消费能力,而在于供给侧无法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东西,本质是“有钱不消费”“储蓄过剩”。此时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供给侧,包括调整供给标的、供给价格和供给数量。例如,若消费者对环保、智能的产品有需求,但市场上这类产品供给不足,就需要企业调整生产方向,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单纯恢复产品价格。
需求绝对不足与需求侧改革
若判断为需求绝对不足,意味着消费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即“确实没钱消费”“储蓄不足”。这种情况下,改革的重点应转向需求侧,关注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的调整。比如,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手段,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让更多人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
宏观与微观感受差异的原因
从宏观数据看可能存在“储蓄过剩”的现象,但微观层面不同人群却普遍感觉“储蓄不足”。这主要是由代际差异、城乡差异和体制内外差异造成的。
• 代际差异:城镇退休人群养老金稳定且略有增长,刚性支出有限;而城镇就业人群工资收入不稳定,刚性支出多,导致他们感觉钱不够花。
• 城乡差异:城镇退休人群有稳定的养老金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却很少,这种差距不仅影响老年人自身,还会波及下一代。
• 体制内外差异:体制内收入预期稳定,体制外收入预期不稳定,尽管体制外可能有高收入机会,但大多数人更看重体制内的稳定,却难以获得。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和储蓄状况存在很大不同,普遍的微观感受是“想消费却没钱”,而非“有钱不消费”。
宏观“储蓄过剩”的解释与思考
宏观上呈现“储蓄过剩”,但微观感受却是“储蓄不足”,仅用代际、城乡和体制内外差异无法充分解释。这需要回归到最初对需求不足的基本判断上。
• 需求相对不足视角:若坚持需求相对不足的判断,持续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恢复价格,而应在价格恢复和产品变化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否则经济规模会缩小,违背供给侧改革的初衷。例如,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能只注重淘汰落后产能,还要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 需求绝对不足视角:若判断为需求绝对不足,关键在于调整分配,将不在居民侧的巨额储蓄转移到居民侧。老一辈经济学者认为不持续扩大生产老百姓就没有收入,但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这就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让居民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当前经济中存在的宏观与微观感受差异以及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因素,根据不同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同时注重分配公平和可持续性,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AI时代下开发者的新机遇与挑战07-14
- 这就是赛博沉塘07-14
- 需求相对不足与绝对不足的辨析及...07-14
- 211 大学,也订不起国外数据库了...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