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赛博沉塘

日期:2025-07-14 17:08:12 / 人气:4


沈从文笔下的宗法时代,族人将 “不守妇道” 的小寡妇剥衣沉塘,族祖在道德审判的面具下藏着妒忌与私欲,围观者在麻木中完成一场集体施暴。百年后的 2025 年,大连工业大学女生因一段生活视频卷入舆论漩涡,在 “有辱国格”“私德败坏” 的声讨中被推上网络审判台,这场无需舟船的公开羞辱,正是一场典型的 “赛博沉塘”。
一场视频引发的 “道德绞刑”
7 月 13 日,乌克兰选手 Zeus 在社交平台回应隐私视频事件,向当事女生道歉并澄清出轨传言。他坦言半年前与上海认识的女生拍摄生活视频,内容无露骨情节,删除视频后仍未能阻止女生被网暴。更值得玩味的是,Zeus 否认 “中国女孩好追” 的传言,直言 “唯一倒霉的是那姑娘压根没提她有男友”,并痛斥网络暴力:“不去查真相,光会发表仇恨言论。”
事件的发酵逻辑充满荒诞:女生与异性拍摄视频本是私人领域的选择,即便存在情感隐瞒,也属私德范畴。但在网络放大镜下,这被迅速升格为 “有辱国格” 的公共事件。“easy girl” 的污名标签被强行贴上,“丢中国人脸” 的指责铺天盖地,甚至有人呼吁学校开除女生以 “正校风”。大连工业大学的沉默与被动,更让这场舆论狂欢少了约束 —— 就像宗法时代的祠堂默许族人施暴,学校的不作为成为网络暴力的隐形推手。
当事女生的遭遇堪称现代版 “沉塘”:个人隐私被无限放大,道德瑕疵被上纲上线,群体在匿名性保护下肆意倾泻恶意。她的照片、个人信息被扒出传播,评论区充斥着诅咒与羞辱,甚至有人将其比作 “过街老鼠”。这种伤害远比传统沉塘更隐蔽却更持久 —— 物理上的沉塘是瞬间的毁灭,而 “赛博沉塘” 是将个体钉在道德耻辱柱上,让其在漫长的网络记忆中反复受刑。
赛博沉塘的三重镜像
沈从文笔下的沉塘场景,藏着宗法社会的三重病灶:族权的道德绑架、群体的窥私欲与暴力宣泄、个体的无力反抗。如今的 “赛博沉塘” 与之如出一辙,只是工具从舟船变为网络,场地从池塘变为屏幕。
第一重镜像是道德审判的工具化。宗法时代的 “沉塘” 以 “维持风化” 为名,实则维护族内利益分配;如今的网络暴力以 “正义”“爱国” 为旗,实则宣泄私人情绪。大连工业大学事件中,真正关心 “私德” 的人寥寥,更多人是借 “有辱国格” 的大帽子,满足猎奇欲与施暴欲。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族祖 “既不讨厌那个青春康健的肉体,又妒忌被外人享受”,网络暴民一边痛骂女生 “不自重”,一边疯狂传播相关视频截图,在道德高尚的伪装下完成窥私欲的满足。
第二重镜像是群体的匿名狂欢。传统沉塘中,族人 “不大自然” 却 “不敢反对”,在集体行动中消解个体责任;网络时代,匿名性让暴力成本趋近于零,每个人都可成为施暴者而无需担责。事件中,无数账号在评论区喊出 “开除”“滚出中国”,却无人考证 Zeus 是否已婚、女生是否隐瞒恋情等基本事实。这种 “不查真相光骂街” 的行为,正如 Zeus 所言:“搞网络暴力不能证明你们是好人”,却让群体在道德优越感中获得虚假的力量感。
第三重镜像是权力机构的缺位与纵容。宗法时代的族长 “躲进祠堂推卸责任”,如今的学校与平台往往 “息事宁人” 或 “不作为”。大连工业大学在事件发酵后未及时澄清事实、保护学生隐私,反而陷入被动,这种沉默等同于默认网络暴力的合理性。平台对恶意评论、隐私泄露的监管不力,更让 “赛博沉塘” 有了滋生土壤 —— 就像没人阻止族人将小寡妇推下池塘,也没人真正阻止网络暴力的蔓延。
从沉塘到赛博:从未改变的人性暗面
太阳底下无新事。从宗法沉塘到赛博沉塘,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人性中的幽暗:对异质的排斥、对秩序的偏执、对暴力的迷恋。
网络的匿名性与传播性,让 “乌合之众” 的特征被无限放大。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大连工业大学事件中,群体既不核实 Zeus 的声明,也不考虑女生的个体处境,仅凭碎片化信息就判定其 “有罪”。这种非理性与沈从文笔下 “见输于小寡妇的沉静情势” 的族人如出一辙 —— 当个体融入群体,智商便会下降,暴力倾向则会上升。
更值得警惕的是 **“赛博阿 Q” 的自我矮化 **。用户所言 “一群现代阿 Q 掀起的自导自演自辱自贱的风波”,点出了事件的荒诞本质:某些人将个人私德问题上升到 “国格” 层面,通过贬低同胞获得虚假的民族优越感。他们骂女生 “丢中国人的脸”,却不知这种网络暴力才是真正的文明污点;他们喊着 “尊重文化”,却用最不文明的方式对待同胞。这种 “通过自辱实现自嗨” 的逻辑,与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 毫无二致。
当事女生的私德瑕疵或许存在,但这绝不是群体施暴的理由。就像 Zeus 所说:“谁都会犯错”,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不体现在对错误的零容忍,而体现在对个体的包容与尊重。将私德问题上纲上线为 “国格” 问题,用网络暴力进行 “道德绞刑”,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 我们摆脱了宗法制度的物理束缚,却在网络时代重建了更隐蔽的道德监狱。
打破赛博沉塘:让文明回归理性
“赛博沉塘” 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披着正义的外衣,藏着暴力的内核,却被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个体、平台与社会的共同觉醒。
对个体而言,要警惕 “正义使者” 的幻觉。在网络发言前多一份审慎:是否了解全部事实?是否在用道德大棒宣泄情绪?是否尊重他人的基本尊严?就像对待大连工业大学女生,与其痛骂指责,不如追问:隐私泄露者是否违法?网络暴力者是否越界?学校的处理是否合理?理性的追问远比情绪化的攻击更有价值。
对平台与机构而言,要履行守门人责任。平台应加强对隐私泄露、恶意评论的监管,建立快速举报与处理机制;学校等机构不应被网络舆论绑架,而应基于事实与规则作出判断,既要教育学生承担责任,更要保护学生免受网络暴力伤害。大连工业大学的可悲之处,正在于它本可成为阻止 “赛博沉塘” 的堤坝,却沦为暴力的旁观者。
对社会而言,要重建多元的价值评判体系。我们需要明白:私德有瑕疵不等于罪大恶极,与外国人交往不等于 “有辱国格”,网络不是道德法庭,个体尊严永远高于群体狂欢。就像沈从文笔下的小寡妇不应成为族权斗争的牺牲品,今天的每个个体都不应成为网络暴力的祭品。
2025 年的今天,我们本该拥有更文明的社会,却仍在重复宗法时代的暴力逻辑。“赛博沉塘” 的终止,需要我们每个人拒绝成为施暴者,拒绝成为沉默的旁观者。毕竟,文明的进步从不体现在对错误的声讨力度,而体现在对人的尊重温度 —— 让每个犯错的个体都能获得改正的机会,让每个生命都能免于公开羞辱的恐惧,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