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大学,也订不起国外数据库了?

日期:2025-07-14 17:07:20 / 人气:5


6 月 24 日,福州大学图书馆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由于采购费用高企,2025 年将暂停订购爱思唯尔(Elsevier)ScienceDirect 全文期刊数据库。公告显示,该数据库近年年均涨幅达 8%,2025 年采购预算高达 620 万元,已对学校文献资源采购造成巨大压力。
福州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 重点支持高校,也是 “双一流” 建设高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2023 年 1190 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统计表》,福州大学当年在电子资源上的支出为 1947.89 万元,在全国 1190 所高校中排名第 43 位,处于相对靠前的位置 [1]。
某图书馆研究馆员刘文向 “知识分子” 介绍,像福州大学这样订阅 ScienceDirect 全文期刊数据库的,已经是在数据库资源上投入比较多的高校。由于全文期刊数据库价格昂贵,一些学校会选择购买自己强势的学科库或者特定的期刊包,其他由馆际互借等方式补足。
但即便是在福州大学这所投入相对可观的高校,数据库续订仍面临不小压力。在订阅费用持续上涨、整体预算趋紧的背景下,如何维持对核心数据库续订,也成了一个难题。
福州大学宣布暂停订阅 ScienceDirect 数据库后,有人开始担心,面对价格飞涨的外文期刊数据库,连 211 高校都承担不起了,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会有更多高校被迫退出?
从眼下情况来看,还不至于。但这起事件确实说明,高校图书馆的订阅压力已经不可忽视。
一、高校图书馆经费,追不上数据库涨价的速度
福州大学并不是唯一面临困难的学校。从更大范围看,高校图书馆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数据库费用。
中国高校图书馆与国际出版集团之间的博弈并非始于今日。早在 2010 年 9 月,国内 33 家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联合发布《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抵制爱思唯尔全文数据库的大幅度涨价,要求国际出版商 “不要以过高价格或减少内容等手段来对中国广大用户获取和利用国外科技文献设置障碍 [2]”。
爱思唯尔早年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打开局面,向高校报出的订阅价格比欧美同行低得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版方曾提出,考虑到中国每年 9% 左右的 GDP 增长,到了 2020 年,包括北大在内的一些高校,订阅所支付的费用应逐步与哈佛大学等发达国家高校持平。
2010 年,全国已有 197 所高校使用爱思唯尔的期刊服务。根据当时图书馆方面的统计,爱思唯尔提出的平均年度涨幅高达 18%。
经历反复谈判,2010 年爱思唯尔与中方图书馆系统签署了《中国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表示将根据中国科研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继续提供相对优惠的订阅方案,并将原计划在 2020 年前完成的提价节奏延后至 2030 至 2035 年,为高校系统争取到有限的调整空间 [3]。
也是在这一年,高校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正式成立。该联盟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设立牵头馆与谈判组,尝试通过集体采购提高议价能力,确保成员馆以更合理价格引进海外数字学术资源。
但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增长,始终难以跟上数据库涨价的步伐。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的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一般占学校总支出的 1%,世界一流大学则普遍达到 2%。而在国内 41 所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中,图书馆总经费占比超过 1% 的,仅新疆大学和郑州大学两所高校,其余均未达到这一标准。
经费增长乏力的同时,数据库开支却在飙升。2019 年进入经费 “百亿俱乐部” 的 8 所高校,截至 2022 年图书馆总经费四年内平均减少近 1000 万元,降幅达 13.18%;而 2019 年至 2022 年,41 所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图书馆的平均数字资源购置涨幅达 14.10%。2022 年,34 所高校的数字资源采购支出已占其图书馆总经费的 50% 以上,部分甚至超过九成 [4]。
预算趋紧下,停订成了无奈选择。2020 年至 2023 年底,已有 21 所 211 高校的图书馆发布 33 份停订公告,累计停订数据库 138 个,超七成停订案例明确因预算不足。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2022 年公告直言 “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大幅度削减”,不得不停订部分数据库 [5]。
但数据库对科研的重要性,让 “停而复订” 成了常见现象。近年停订的数据库中约 21% 被重新订阅,包括 17 个外文库和 12 个中文库。某高校曾停购一年后以新用户身份复订,价格翻倍,且访问权限收缩,回溯数据仅能往前推 5 年,早年积累的权限全部失效 [5]。
“出版集团掌握议价主动权,不怕你抵制,你不买别家买,过段时间大概率还得回来买。” 熟悉数据库采购机制的高校图书馆员王明明坦言,高校图书馆在这场博弈中 “被商家拿捏得死死的”。据 DRAA 统计,2018 年至 2024 年 ScienceDirect 数据库用户始终维持在 350 所上下,进出波动小,高校对这类资源的依赖仍难松动 [5]。
二、开放获取:看似出路,国内落地难
面对数据库价格失控,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被视为替代传统订阅模式的重要路径。其核心是研究文献免费在线公开,由研究者或机构支付 “文章处理费”(APC),而非读者付费订阅。
加州大学与爱思唯尔的对峙是开放获取实践的标志性胜利。2019 年谈判破裂后,双方 2021 年达成四年期 “阅读与出版” 协议:合同总价降至约 1070 万美元,较旧合同节省 7%;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作为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章默认以开放获取方式出版,全球读者免费阅读。加州大学的底气在于,其对过往购买资源拥有永久保存和调用机制,即便中止续订,历史文献可用性仍有保障 [8]。
但这一胜利对国内高校借鉴意义有限。受访图书馆员指出,国内外处境存在本质区别:国内高校一旦停订,只能依赖文献传递或 “淘宝代找” 等灰色方式应急,缺乏永久访问保障机制。尽管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曾发挥作用,但依赖项目制运作,项目结束后资金难续,服务常中断,稳定性不足 [5]。
开放获取在国内落地还面临多重制约。一是时效性问题,部分开放获取论文延迟半年甚至两三年发布,难以满足科研对最新成果的需求;二是成本风险,国内若全面转向开放获取,费用与发文量挂钩,而近年高校发文量持续增长,总成本可能高于原有订阅费;三是资源质量参差,不少开放获取平台使用价值有限,甚至停止服务 [5]。
某图书馆研究馆员刘文分析,国内高校长期被国际出版商定位为 “发展中国家市场”,叠加联盟采购模式,外文数据库订阅价仍低于欧美。但开放获取采用国际通行定价,全面转向可能导致费用不降反升 [5]。
三、核心困境:学术资源依赖与保障机制薄弱
福州大学暂停订阅事件的本质,是学术资源依赖与成本失控的深层冲突。国内高校科研高度依赖国外数据库,而保障体系却存在结构性缺陷:
一方面,资源 “在外” 导致话语权缺失。国际出版集团垄断核心学术资源,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其手中,年涨幅远超高校经费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缺乏系统性保障,永久访问机制、本地存储维护、应急替代方案均不完善,停订即意味着资源断供风险 [5]。
多位受访图书馆员呼吁,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强化联盟谈判能力,通过全国性采购联盟争取更合理价格与条款;二是完善资源永久保存机制,推动 CALIS 等平台可持续运作,确保停订后历史资源可用;三是加大对开放获取的支持与规范,平衡时效性、成本与质量,探索符合国情的学术传播新模式。
福州大学的停订公告,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当连 211 高校都在数据库费用面前 “退无可退”,如何打破资源垄断、构建自主可控的学术资源保障体系,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直面的命题。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