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争议漩涡中的电影与行业思考

日期:2025-10-31 16:49:39 / 人气:4


电影《澎湖海战》11月25日发布先导预告后,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引发了互联网上的轩然大波,争议和抵制声音此起彼伏。

争议四起:粉饰历史与立场质疑

在豆瓣等平台上,随机显示的五条热门评论都在表达对电影的负面看法,如“抽象电影,祝扑街”“郑成功是收复领土的英雄,咋到这里就成为分裂领土的坏蛋了?”等。大V们也站出来批评电影历史观,指责其“历史视角错误,完全站在满清朝廷的角度违背历史”,甚至质疑“香港导演魔改历史,是要替谁洗地?”
网友抵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认为电影有粉饰历史之嫌。在先导预告片发布前,影院投放的贴片预告中“统一台湾”四个大字引发争议,澎湖海战是否为正义之战,是否有资格高举“统一台湾”旗帜存疑。二是存在立场争议,郑成功和施琅之间的关系及那段历史广为人知,多数人认为郑成功守卫台湾岛,而施琅是为清廷效力攻打明郑的“叛徒”。

剧情与预告:主旨的呈现

然而,若耐心看完剧情简介和预告片,或许能梳理出电影的主线和主旨。剧情设定在公元1681年,台湾权臣冯锡范、刘国轩弑杀监国郑克臧,挟立12岁郑克塽为新王,加剧分疆裂土以武谋独进程并袭扰东南沿海。康熙皇帝多次招抚未果后,于1683年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兵平台,施琅在澎湖大败台湾水师,实现台湾和平统一。
预告片开篇是福建八百里加急,易烊千玺饰演的皇帝下令施琅统领舟师攻下台湾,原因是“海逆屡屡袭扰”,目的是还百姓安宁、天下太平。剧情简介强调“以武止戈”实现和平统一,且明确当时掌控台湾岛的已不是郑家,郑成功1662年去世,岛上格局已变。电影最后呈现的“统一台湾”或许是国人当下最迫切的夙愿,从历史教育角度看,施琅和郑成功虽有私怨,但施琅攻下台湾后并未杀郑克塽,还去祭拜郑成功庙,展现出了宽广胸襟。

项目运作:片方的豪赌与风险

《澎湖海战》项目早在2021年推介会就已出现。去年5月20日官宣开机,首款概念海报就明确了“施琅”及“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福建水师,统一台湾”的说法,当时未引起太多关注。之后历经酷暑,因大量船戏演员在海上训练,拍摄了半年多,去年12月8日杀青,2179人参与拍摄。
但这部大制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与观众最终的反馈并无直接关联。从目前情况看,《东极岛》的遭遇可能就是《澎湖海战》的前车之鉴,《东极岛》仅因戏说和夸大就被骂得狗血淋头、票房扑街,《澎湖海战》面临如此强烈的历史争议,前景十分不乐观。而片方至今没有任何公关举动和回应,这无疑让其处境更加艰难。
出品方星皓影业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正常电影公司不同,星皓影业不像常态化运营的公司那样同时开发多个项目,按投资额阶梯化开发以减少风险,而是热衷于大制作,基本不开发中小成本电影。此前与导演郑保瑞合作的“西游记”系列口碑和品质都不理想,且得益于当时电影市场好、观众对特效大片有热情。从《西游记女儿国》到现在七年才推出一部《澎湖海战》,若这部票房失利,公司生存将面临严峻挑战。

结论:免死金牌与票房前景

尽管争议不断,但《澎湖海战》大概率会上映,因为片方手握“免死金牌”。这部电影是重大题材,由中宣部主抓,与央视新闻共创,其出身决定了它有特殊的排面。在与资深电影圈前辈交流中了解到,从编剧、导演到片方老板,可能更多站在电影层面考虑问题,自信能处理好相关争议,且认为除“施琅”二字外,剧情推进、意识形态和基本立场没问题。
《澎湖海战》原本计划春节上映,如今舆情必然会产生影响,是否延期尚未可知。但无论抵制声音多大,最多影响票房和片方信心,或许会延期上映,最终这部电影还是会登上大银幕。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我们对电影创作、历史呈现以及电影行业风险把控等方面的思考。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