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美国云,确实没差别

日期:2025-09-04 19:45:51 / 人气:6


一、 有证据的偏见也是偏见

我多次提到一个概念 “中国和美国两大云厂商,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无论是恶意追逐流量的营销号、普通用户,还是部分云厂商的高管,都能拿出一堆理由来反驳,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就像 “太阳东升西落” 这一现象,科学家看到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本质,而普通人只停留在 “太阳绕地球转” 的表象认知。今天,我就用行业逻辑和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为什么中美云厂商在产品技术层面确实不存在本质差距。

二、 “我过去用过中国云”:用十年前的短板否定当下的成长

很多人吐槽 “中国云不如美国云” 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拿 5 年甚至 10 年前的中国云厂商,对比当下的美国两大云(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不可否认,10 年前的中国云确实 “拿不出手”。那时云计算尚属新兴领域,行业对其发展潜力认知不足,投身云业务的多是找不到更好岗位的 Python 接口工程师、产品文档助理和售前售后人员,核心技术团队薄弱,产品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都存在明显短板。但鲜少有人提及的是,10 年前的美国云同样不完善 ——AWS 早期频繁出现服务中断,Azure 的全球化部署漏洞百出,只是当时中国用户接触海外云的渠道有限,对其缺陷缺乏直观认知。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8-2020 年。随着腾讯、阿里、华为等集团将核心业务(电商、社交、金融)全面上云,泛互联网行业最顶尖的中后台技术人才开始向云计算 BU 聚集。从此,中国云厂商的核心产品线彻底告别 “低级故障”:产品经理需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功能设计不再天马行空,而是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迭代;运维体系日趋成熟,“春晚红包不卡顿”“明星绯闻爆发时微博不宕机” 等现象,正是中国云技术能力跃升的直接证明。如今,中美云厂商的核心功能已高度趋同,不存在 “代际差距”。

三、 “我用过某家中国云”:以个体案例否定整体实力

另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是:因某一家中国云厂商的体验不佳,就断定 “所有中国云都不如美国云”,同时将对美国两大云的好感无限放大到 “全体欧美云”。
作为与多家云厂商都有深度接触的从业者,我必须客观说明:确实有部分中国云厂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一般,部分用户遇到 “用某中国云频繁出故障,换美国云就顺畅” 的情况,很可能是事实。但问题在于,这些厂商往往因公关能力较强,公开的故障信息极少,导致用户形成 “连‘口碑好’的中国云都不行,其他更差” 的误判。
事实上,头部中国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技术实力早已与 AWS、Azure 持平。甚至部分场景下,若能与这些头部厂商的技术团队有效协同,其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响应速度和适配能力,还会优于海外云 —— 毕竟海外云的本土化服务团队往往存在沟通延迟、需求理解偏差等问题。

四、关于云故障的屁股和见识问题:别被信息差误导

“美国云不出故障,中国云频繁出问题” 的说法,本质上是 “见识局限” 或 “立场偏见” 导致的误判。
从 “见识问题” 来看,海外云并非 “零故障”,只是其非核心区域的故障很少进入中国用户视野。AWS 曾出现哥斯达黎加区域数据丢失、欧洲某机房因电力故障中断服务、非洲纳米比亚节点过载崩溃等问题,但这些新闻几乎不会在中国主流媒体传播。云计算的本质是 “分布式架构”,硬件、网络、电力等任何环节都存在故障概率,没有哪家厂商能做到 “绝对可靠”。更关键的是,近年来中国云厂商的几次知名故障(如某云区域存储故障),均未导致大型客户的业务中断 —— 这些企业通过 “多云冗余” 策略规避了风险,反而成了展示 IT 能力的契机。
从 “立场问题” 来看,云厂商作为企业级供应商,不便公开反驳恶意舆论;而 “骂中国企业不如外国企业” 的言论,既能迎合部分人的崇外心理,又能轻松获取流量,导致负面声音被放大。这种 “流量瓢虫与闲暇读者的双向奔赴”,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云的偏见。

五、很多产品和功能,对云厂商毫无价值:别为 “伪需求” 买单

有人拿 “美国云有 ABCDEFG 产品线,中国云没有” 来证明差距,但这恰恰暴露了对云计算商业本质的无知。云计算是商业行为,核心是为 “能创造利润的客户” 服务,而非 “堆砌功能”。
云厂商的核心客户是大中型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贡献规模体量,中型企业提供资源复用的利润,大型传统企业带来产品售卖和服务收入。这些客户的核心需求高度集中:云主机及变体(如弹性计算)、对象存储、CDN 和公网带宽。至于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AI 平台、RDS 数据库、容器服务等,看似 “高大上”,实则都是 “硬件附属品”—— 收费模式以硬件资源为核心,软件部分近乎免费赠送,对厂商利润贡献微乎其微。
这就像银行不会为 “存 500 块现金、占着柜台聊天” 的客户配置真皮座椅和帅哥保安一样,云厂商也没必要为少数开发者的 “小众需求” 投入大量资源。甚至可以说,过度开发非核心功能,反而是 “资源浪费”。我曾建议部分云厂商将开发者业务拆分到子品牌,就是为了避免核心团队被 “伪需求” 分散精力。

六、过度性能设计毫无意义:用户需要的是 “够用”,不是 “极致”

还有人拿 “性能指标” 指责中国云不如美国云,这更是外行话。首先,云产品的性能不是 “厂商凭空提升” 的,而是由硬件基础决定的;其次,“超高性能” 根本没有多少客户愿意买单。
云厂商的性能设计核心是 “按需分配”,而非 “追求极致”。理论上,厂商可以提供 “256CPU+512G 内存 + 2048T 硬盘” 的超大型云主机,但实际业务中,99% 的客户只需要 “4C8G200G” 这类标准化配置。如果客户真有高性能需求,只要增加预算,任何头部云厂商都能提供 “性能特配” 服务。
更关键的是,当前服务器硬件早已 “性能过剩”。海外大厂已将硬件折旧年限从 5 年延长至 7 年,说明 7 年前的设备仍能满足业务需求。对客户而言,若实际需求是 60 分性能,中国头部云的 95 分、美国头部云的 96 分、中国中小云的 75 分、美国中小云的 65 分,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 都能满足使用需求。
中国云的性能优势,反而体现在 “极限场景历练” 上。几亿网民参与的 618、双 11、春晚红包等活动,对云服务的并发处理能力要求远超美国的 “黑色星期五”(仅数千万人参与)。这种 “实战锤炼”,是美国云厂商难以复制的。可笑的是,每当中国云在性能榜单上霸榜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说 “榜单过时了”—— 本质上是不愿承认中国云的进步。

七、“我家云好不好,我不知道吗?”:别用 “偏见” 代替 “事实”

有些云厂商的员工甚至高管会说 “我家云比美国云差不差,我还不清楚?”。但这种说法,往往是 “混日子者” 的借口,而非事实。
这类人无法说出具体的差距指标,也不能论证客户价值,只会空泛地鼓吹 “美国云更先进”。他们不是真的想提升技术,而是通过 “无法求证的海外优势”,为自己的 “懒政” 找借口 —— 既然 “洋人天生更厉害”,那自己混日子也情有可原。
几十年前,实干家们面对西方技术差距时奋起直追;如今,当中国云在核心能力上已与美国云持平甚至领先时,反而有少数人抱着 “崇外滤镜” 不放。这种心态,才是阻碍行业进步的真正障碍。

结束语

商业合作的核心是 “逻辑”,而非 “感情”。从技术能力、产品功能、性能表现到服务适配,中国头部云厂商与美国头部云厂商已不存在本质差距。承认这一点,不是 “自吹自擂”,而是基于行业事实的客观判断 —— 对企业客户而言,选择云服务应看 “性价比” 和 “适配性”,而非被 “地域偏见” 左右。毕竟,能解决问题的云,才是好云。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