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无讼”观与极端“好讼”者的碰撞:社会转型下的冲突与困境

日期:2025-08-05 17:45:19 / 人气:17



鹿老师分享的三件事,生动展现了极端“无讼”观与极端“好讼”者相遇时产生的激烈碰撞,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冲突。

极端“无讼”观: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

鹿老师初中时,班主任诬陷她偷班费,妈妈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劝她算了,但她坚持揪出真正的小偷。带七岁孩子游览名胜古迹时,孩子被女孩无故大骂,报警查明真相后,岳母批评孩子报警没必要,认为说声对不起就行。鹿老师遭遇猥亵,坚持报警维权,却与岳母产生激烈争吵,岳母觉得这是“刺儿头”行为,担心留下案底。岳母代表了典型的“中国老实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几千年影响,秉持“息事宁人”的人际交往和冲突处理策略,认为表面和谐比个人诉求更重要。

在传统的“互依型自我”文化里,诉讼被视为破坏人际关系、导致冲突升级的因素,“无讼”才是理想状态。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倾向于相互妥协、退让,牺牲个人利益以避免纠纷,遇到冲突通常选择“私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而非对簿公堂。岳母那句“现在你们在警局就留下案底了,以后谁都知道你们是刺儿头”,充分体现了“无讼”价值观对“好讼”行为的耻辱感和恐惧感。

社会转型:土壤瓦解与冲突加剧

随着社会从“互依型”熟人社会向“独立型”陌生人社会转变,“息事宁人”所依赖的土壤逐渐瓦解。极端“无讼”观与极端“好讼”者相遇,在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往往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

以性骚扰和猥亵为例,这类犯罪的犯罪成本原本就很低。一方面,真正遭遇不法侵害的受害者维权艰难,性骚扰和猥亵指控多发生在私密空间,难以留痕,取证困难,通过法律定罪需要严格充分的证据。另一方面,构陷或误解却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网暴的犯罪成本同样很低。舆论断案不需要证据,只需情绪,且诉诸情绪时往往不尊重事实,导致情绪到位就不需要了解全面事实。鹿老师担心孩子被骂“臭流氓”的一幕被拍下来放到网上,会给全家人带来伤害和影响,这反映出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

现实困境与个人抉择

在当前社会,宏大叙事和“主义”叙事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鹿老师发现,不论多么理想、高尚的主义,到了个人手中,常沦为霸凌者欺负弱者的工具。大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人们只能靠自己死磕到底。

鹿老师从喜欢宏大叙事转变为只想聊实际问题,她不想再空谈主义,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自己维权、保护孩子,或者影响几个读者。这体现了在极端“无讼”观与极端“好讼”者碰撞的社会现实下,个人在面对维权困境时的无奈与坚持,以及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冲突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极端“无讼”观与极端“好讼”者的碰撞,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反映出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个人诉求与社会和谐,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