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牧人的编织物语

日期:2025-07-31 19:28:45 / 人气:21



一、初到那曲:高原反应与牧区印象

作者从西宁出发,途经青海湖、格尔木,最终抵达那曲。在凌晨三点,高原反应来袭,让作者感受到那曲的严酷环境。此时虽快到五月,但大地仍未解冻,雪和冰雹时常出现。在这里,作者遇到了玛森、色珍和德庆卓玛等本地民间手工艺人,开启了与牧区编织文化的邂逅。

二、乌尔朵:牧人的情感纽带

(一)乌尔朵的介绍

玛森向作者展示了他制作的乌尔朵,这是一种由牦牛毛和羊毛搓捻编织而成的投石索,两米不到,中间有巴掌宽的兜囊。使用时双手握住绳带两端,在头顶或身侧快速旋转,利用离心力加速,松开一端,石子便会带着哨音飞向畜群。

(二)乌尔朵的象征意义

玛森将乌尔朵的两端比作父亲和母亲,中间的兜囊比作兄弟姐妹,强调一家人合力才能让石头飞到远处。这体现了乌尔朵在牧人心中不仅是工具,更承载着家庭的情感和团结。

(三)玛森的身份认同

玛森在嘉黎县县城有自己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传统形制的木箱、皮箱、皮包以及氆氇、乌尔朵、藏袍等手工艺品。尽管常年在县城做事,但他始终认同自己的牧人身份,腰间别着的乌尔朵便是他的血脉信物。

三、色珍与编织合作社:女性的力量与欢乐

(一)编织合作社的成立

色珍和她的七位姐妹组成了编织合作社,过去三年一直努力通过编织寻找除畜牧之外的家庭收入。尽管她们不会讲汉语,但通过有限的拉萨话交流顺畅。

(二)拍摄中的温暖与欢乐

作者带她们到山上拍摄,她们穿戴最好的衣服和首饰,不惧寒风,互相搀扶、嬉笑。当作者因口音或动作出错时,她们会发出轻柔的巴掌和欢快的笑声。拍摄结束后,大家一起吃泡面、聊天,男孩表示家人支持她们在合作社做事,因为她们每次来都很开心。

四、德庆卓玛:传承与坚守

(一)拍摄地点的选择

为了拍摄85岁的手工艺人德庆卓玛,作者来到苏日达村。德庆卓玛坚持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尤其是湖边拍摄,她认为这里有她的情感和回忆。

(二)与湖水的互动

德庆卓玛弯下腰汲了一捧湖水,念了些话后喝下,还把剩余的水抹在头顶,作者和小孙女也跟着做。她对这片湖有着深厚的感情,还记得小时候在湖边玩耍的岁月。

(三)手艺的传承

德庆卓玛的手艺来自父母,在过去牧民生活自给自足,她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她只有一个儿子,唯一的孙女普布卓玛是她手艺的传承人,她希望将自己所有的手艺传给孙女。

五、游牧精神的感悟

作者离开那曲时,春天未至,雪更大,想起了雪山脚下人们生活的残酷。但那些在寒风中忍受寒冬、淡然接受一切并乐于创造的人,才是游牧精神的主人。只有他们才是草原豪放浪漫气息的第一顺位享受者与全部财富继承者,这也正是牧人的精神内核。

作者:天美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美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