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经济学:热浪下的经济变局与应对
日期:2025-08-19 17:58:43 / 人气:12

地球 “热麻了”!今年夏天,全球多地高温纪录频频被打破。6 月,葡萄牙莫拉地区气温飙升至 46.6℃;西班牙局部地区达 46℃,打破 1965 年以来纪录;法国出现 40.9℃的高温,创下新的气温高点;意大利更是对 21 座城市发布了最高级别红色警报。在我国,入汛以来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立夏至大暑节气期间平均气温为 1961 年以来最高,截至 8 月 7 日,国家级气象站已有 94 个打破 8 月高温纪录。这种极端高温天气,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催生了 “高温经济学” 这一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高温常态化:无法忽视的现实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正研级高工柳艳菊指出,热浪常态化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从我国情况来看,近 10 年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 25%,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且高温正从单一极端事件演变为昼夜连续的复合灾害。这表明,高温不再是偶发的异常现象,而是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因素。
二、高温对经济的多重冲击
(一)生产系统的物理冲击
极端高温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显著。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高级工程师张思齐提到,电网峰值负荷持续突破上限,触发工业限电,迫使企业停工停产。例如,在一些制造业密集地区,高温天气下电力供应紧张,工厂不得不减少生产班次甚至停产,这直接导致产品产量下降,企业收入受损。同时,高温导致航道水深下降,抬升了物流成本。在水运繁忙的地区,船舶因水位问题不得不减少载货量,或者选择更迂回的航线,增加了运输时间和费用。此外,高温干旱引发农作物热害,造成产量锐减。农业产区因高温受灾,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减产,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还可能引发食品价格波动,影响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
(二)产业链与价格体系的传导
其间接影响通过产业链与价格体系双向传导。企业停工加剧了供应链关键节点的中断。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若某一零部件供应商因高温限电停产,可能导致整车生产企业因零部件短缺而无法正常生产,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运转。能源紧缺推升电价及整体生产成本。企业为应对高温增加的制冷等能源消耗,以及因电力供应紧张导致的用电成本上升,都压缩了利润空间。农业减产叠加运输受阻共同推高食品通胀。农产品产量减少,加上运输成本增加,使得市场上的食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生活成本压力。
(三)气候风险的金融化趋势
更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气候风险的金融化趋势上。保险业因高温相关赔付激增承压。高温引发的火灾、洪涝等灾害增多,保险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理赔金,这对其财务状况造成冲击。能源转型成本也随之攀升。为了应对高温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能源转型,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研发和采用新能源技术、改善能源基础设施等,这增加了能源转型的难度和成本。
(四)文旅行业的变迁
在文旅方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高级工程师崔童表示,历史数据表明,气温每增加 1℃,旅游到达人数减少约 8.1%,旅游收入减少约 6%。高温影响夏季出行意愿和人数,人们因酷热天气更倾向于待在凉爽的室内,减少外出旅游。高温临时支配避暑旅游可及性,一些原本热门的旅游景区因高温而游客减少,而具备避暑条件的地区则迎来更多游客,如威海、大理等传统景区客流明显下降,长白山游客量增超 50%。高温加剧导致未来游客数量骤降,若高温天气持续恶化,可能会使游客对某些旅游目的地的长期预期降低,影响当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高温挑战的策略与机遇
(一)工业生产的智能调度
面对极端高温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融合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与工业数据,构建极端高温下行业生产力与损失的智能预测模型成为关键。通过挖掘温度阈值、高温持续时长与设备故障率、能耗波动、产能衰减之间的关联规律,构建差异化的行业风险画像。同时,依托实时气象监测及短临预报产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开发高温产能预警平台,实现监测预报、决策支持与应急调度的三层联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合理安排生产,降低高温对生产的不利影响。
(二)能源领域的协同与转型
在能源领域,气候部门与能源部门通过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服务专班的形式,建立了紧密的协作预判机制。在数据共享方面,气候部门提供精细化预报预测,能源部门融合气象预报预测信息、历史负荷规律、经济与产业活动数据以及新能源发电特性,构建气象 — 电力负荷耦合预测模型,提升对未来高峰负荷时段和强度的预测精度。在协同响应方面,双方建立联合会商机制,针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提前预判,动态调整电力调度策略,提升电网应对高温扰动弹性。高温压力在暴露传统系统脆弱性的同时,也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高温时段强日照有利于光伏发电,其出力高峰与日间用电高峰高度重合,推动了光伏装机的增长和技术迭代。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政策层面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与绿电交易市场扩容,引导社会资本向新能源领域流动。此外,高温压力还推动了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能源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效率。
(三)不同地区的应对策略
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特征显著,不同地区应对高温挑战的策略与难点差异明显。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高端制造业温控成本激增、港口物流效率下降等挑战,但其凭借数字技术优势,可着力发展智慧能源网络,并推动耐热材料、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发展。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主要挑战在于灌溉缺水与农产品减产,其发展机遇则是推广光伏农业以及培育种植气候适应性作物。
(四)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合理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农业适应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敏感人群防护、资金投入与保险设计等举措适应极端高温气候。在城市,合理规划城市蓝绿空间、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利用好地上地下避暑空间网络。加强建筑节能与降温技术,如在屋顶、路面使用高反射率材料,优化建筑朝向,采用气凝胶、低辐射玻璃等隔热建材,建设智能电网,动态调配电力资源。在农业领域,普及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采用遮阳与降温设施。做好高温敏感人群防护,加大对高温敏感性疾病诊疗人员和医疗资源的投入,设计高温保险产品,利用金融工具撬动资金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
(五)借鉴国际经验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应对高温等极端气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农业领域,柬埔寨推行 “耐旱作物推广计划”,通过再植林、种植耐旱稻米和改善灌溉系统,提升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西班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应对经济作物面临的高风险,当气温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保障收入稳定。在能源领域,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我国可以从中学习,加大耐旱、抗高温作物品种的选育力度,建立区域化耐旱作物种植示范区,创新农业保险机制,优化海上风电布局,将应对高温风险纳入发展战略,从能源、基建、社保等多维度协同布局。
四、从企业文化视角看应对高温挑战
回到奔驰前高管 Olaf 所揭示的企业文化三大支柱,这对企业应对高温等外部挑战也具有启示意义。互相成就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应对高温影响时,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需求,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同时员工也会更加积极地为企业应对挑战贡献力量。深度自豪的文化,能促使企业在高温适应性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追求卓越,以打造出更能抵御高温影响的产品和服务而自豪。共同使命则让企业将应对高温挑战视为自身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从更高层面凝聚员工的力量,激发创新活力。
高温经济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领域,涉及经济的各个层面。面对高温常态化的现实,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降低高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把握其中蕴含的机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失去左晖四年:贝壳的三重困局与...08-31
- 9.9 元 “学习神器” 走红:不是...08-31
- 有肥牛卷、肥羊卷,为什么偏偏没...08-31
- 在“虚拟地球”,为何我们仍无法...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