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搞小火锅:“陪吃熊” 退场背后的市场博弈
日期:2025-08-05 17:44:55 / 人气:17

当长沙某商场负一层的回转自助小火锅前排起两小时的长队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家没有甩面表演、没有美甲服务、甚至连标志性 “陪吃熊” 都不见踪影的门店,背后站着的是火锅巨头海底捞。59.9 元 / 位的自助小火锅,既是海底捞对下沉市场与单人消费场景的试探,也是小火锅赛道新一轮混战的缩影。
巨头入场:一场 “轻资产” 的副牌实验
海底捞的小火锅门店,处处透着与主品牌的割裂感。紧凑的单人吧台取代了宽敞卡座,循环转动的传送带替代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员,冷冻预制菜品为主的供应链弱化了现切现做的仪式感 —— 那个靠 “过度服务” 出圈的海底捞,似乎在刻意藏起自己的标签。
这种 “去海底捞化” 的操作,指向清晰的战略意图。近年来,海底捞主品牌增速放缓,转而将增长压力转移至副牌系统。但此前孵化的烤肉、烤鱼等副牌,大多重蹈 “重模型、高成本” 的覆辙,既没跳出火锅的舒适区,也没能触达新客群。而小火锅的轻资产属性,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门店面积小、人力成本低(一个服务员可管十几人)、冷冻食材损耗少、选址灵活(商场负层、街边铺均可落地),这些特性让其具备了快速复制的 “千店潜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操盘模式 —— 与外部成熟团队合作,而非内部孵化。长沙门店的前身,正是某 “肥牛小火锅” 品牌的老店,其创始人已在全国开出百余家门店,深谙小火锅的运营逻辑。这种 “拿来即用” 的整合方式,让海底捞跳脱了 “自有体系执念”,用外部经验缩短试错周期,也为副牌系统注入了更务实的解法。
对消费者而言,这家店的吸引力更多来自 “海底捞” 的隐性背书。59.9 元的价格虽不算便宜,但 “百道畅吃” 的口号、榴莲披萨等网红单品、多巴胺配色的餐具,仍在试图用 “性价比 + 新鲜感” 打动预算有限的打工人与学生党。不过,传送带保温不足导致炸物失温、牛肉需打卡赠送等细节,也暴露了其在品控与体验上的仓促 —— 正如长沙消费者林泽的感受:“没什么新物种的惊喜,更像对现有模式的复制。”
赛道混战:性价比之外,小火锅还剩什么?
海底捞的入场,让本就拥挤的小火锅赛道更显焦灼。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小火锅门店数已超 5 万家,占火锅品类总量的十分之一。围辣、龍歌、农小锅等品牌加速扩张,呷哺呷哺也通过开放合伙人模式试图收复失地,而支撑这场混战的核心,始终是 “性价比” 三个字。
但低价早已成为一把双刃剑。平台上 “2 元锅底”“9.9 元牛肉” 的团购套餐层出不穷,品牌比拼的不再是口味与体验,而是 “谁能更便宜”。这种内卷的代价显而易见:为压成本,部分品牌缩减锅底用料、降低食材品质,消费者吐槽 “偶尔吃一次能接受,复购很难”;高 SKU 导致的损耗、低客单与高租金的矛盾、自助模式的卫生隐患,让 “轻模型” 大多停留在表面,实际运营中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亏损。
标准化曾是小火锅的护城河,如今却成了同质化的温床。几乎所有品牌都采用 “回转传送带 + 单人小锅” 的模式,SKU 高度重合(肥牛、午餐肉、丸子是标配),装修风格趋向廉价工业风,品牌辨识度被快速稀释。更危险的是加盟扩张的失控 —— 不少品牌只提供锅底和 Logo,将食材采购、服务标准全丢给加盟商,导致门店品质参差、供应链断裂,最终透支用户信任。
在这场混战中,真正的赢家尚未出现。呷哺呷哺虽仍是北方市场的基本盘,但近年发展受困;新品牌虽站稳了低价市场,却迟迟未能构建起品牌认知。他们能卷动价格带,却无力定义品类 —— 就像海底捞的小火锅,即便凭借体系能力做到千店规模,也只是巨头的胜利,而非小火锅品类的突破。
破局之道:跳出 “性价比陷阱” 的三重思考
小火锅要摆脱 “没有未来” 的宿命,需在价格战之外寻找新支点。
其一,重构价值感知,从 “便宜” 转向 “值得”。火锅的本质是 “社交货币”,单人场景也不例外。与其在 “9.9 元牛肉” 上死磕,不如强化 “一人食的仪式感”—— 比如精准控制食材分量减少浪费,用小份精致菜品提升体验,或通过场景设计(如靠窗吧台、主题包间)满足情绪需求。
其二,收缩 SKU,聚焦 “少而精”。高 SKU 是损耗与低效的根源,与其追求 “百道畅吃” 的噱头,不如精选 20-30 款核心菜品,用稳定的品质建立信任。某区域品牌通过 “只做 3 款锅底 + 10 种招牌肉” 的策略,既降低了供应链压力,也让 “专业小火锅” 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三,用中台能力驯服加盟模式。小火锅的扩张离不开加盟,但必须建立强中台支撑:统一食材采购、标准化运营流程、数字化管控门店,甚至通过 “中央厨房预制 + 门店简单加工” 的模式降低对加盟商的依赖。只有控得住品质,才能避免加盟变成 “割韭菜”。
对海底捞而言,小火锅的意义或许不止于新增量。它更像一次 “降维实验”—— 放下对 “服务溢价” 的执念,去理解下沉市场的真实需求。只是这场实验的成败,不取决于海底捞的品牌光环,而在于能否真正尊重小火锅的品类规律:它可以没有陪吃熊,但不能没有让消费者 “再来一次” 的理由。
当火锅行业从 “拼服务”“拼规模” 进入 “拼效率”“拼精准” 的新阶段,小火锅的未来,终究要回归 “好吃、方便、划算” 的本质。谁能先跳出性价比陷阱,谁才能真正接住呷哺呷哺让出的市场,成为下一个定义品类的玩家。
作者:天美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失去左晖四年:贝壳的三重困局与...08-31
- 9.9 元 “学习神器” 走红:不是...08-31
- 有肥牛卷、肥羊卷,为什么偏偏没...08-31
- 在“虚拟地球”,为何我们仍无法...08-31